首页     机构设置     学籍与学位     教学建设与改革     实践教学     一流专业     教材建设与选用     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创业     工程训练中心     招生办     辅修专业     微专业     校友服务
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学建设与改革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与改革 >> 正文

教育思想大讨论文献:专业特色的凝练

发布时间:2009-05-12    作者:    点击数:[]

凝练内涵 构建特色专业高地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专业建设、调整的探索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发展之本。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发展工科优势,以化工和材料为特色,形成了理、工、经、管、文、法、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构建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

北京化工大学一方面大力推行学科专业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学科专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机制,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学校提出的发展方向是: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三要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四要适应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实际。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按社会需求拓展窄口径专业,提升学科专业的生命力。例如,将专业面窄的材料保护专业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把高分子材料、橡塑工程、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化工4个窄口径专业整合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校还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化工设备和机械等老专业。同时,学校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化学”等基础专业的建设,增强其对新学科、新专业、新知识领域的衍生与辐射能力、支撑作用。学校从1985年开始适时地增设经管类、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扩大了学校的服务领域,也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学校实行本科专业“末位淘汰制”,对于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科研水平不高、不是学科整体架构必需的专业,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等措施。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

北化大自1999年起开始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之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兴人文、健身心”的原则,尝试走出一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设置主线,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整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2004年学校又增加了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课程。

新的课程设置加上主辅修专业制,力求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扩大其适应面。例如,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宽专业”培养模式是以原有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为中心,向上拓宽到高分子化工,向下拓宽到高分子材料加工,横向拓宽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覆盖了高分子材料从合成、加工到应用的全过程。

学校提倡开展按大类或按学院招生,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或方向的改革试验。目前学校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已有生物工程类等6大类、14个专业。

创建示范专业,集成建设科教基地

学科专业的系统提升需要若干个支撑点。在“十五”期间,北化大选择了办学历史长,具有国家或北京市重点学科支撑的、特色鲜明1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争取创建4个国内示范专业和6个校内示范专业。

由于学科专业是有序发展的,各学科专业间相互支撑,这样就可以系统地构建校、院、系三级学科专业软硬件平台,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北化大加大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一批校级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成了分析测试中心,所覆盖学科专业都能受益。

学校另一建设重点是基础课程教育平台,几年来学校建设了化学、物理两个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了数学、电工电子、机械基础等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化大还按受益面广、综合开放的原则建设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现建有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外语语言、化工、材料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各学院建设了各自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按一级学科建设了计算机系统与通信、自动化与测控系统系列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实验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11245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

专业是高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而目前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尚未整体到位,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论证不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口径过窄,部分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不多等等。基于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在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竞争能力较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从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原则与内容的讨论入手,结合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一、准确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由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企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途径之一是采取差异化战略,即生产或提供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即所谓“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

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如以商务策划为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在策划能力上不仅要优于自身的促销管理、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还要优于其他院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的策划能力,才能称得上特色专业。世界著名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方向)都是一流的,如美国的MBA教育,各著名商学院都是在某一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战略管理见长,有的以营销管理闻名,还有的以财务管理等其他方向著称。

二、正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主动适应,不断调优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合既有优势及潜在优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赋予原有专业特色以新的内涵和更优的品质,并创造条件发展出一批新兴特色专业,以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2)突出优势,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在经费、人才和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建设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钦定。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把那些社会需求旺盛或公益性功能强,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和学术梯队整齐,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生源与就业前景良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

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提升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所谓差异化发展,这里是指学校应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专业的某些甚至某一特色,并和其他高校的同一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3)立项管理,检查验收的原则。首先,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进行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借助检查,对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办学效益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给予表彰,并从经费、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对那些未列入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通过自我建设,成效显著,经检查合格后允许进入重点建设的层次;对那些建设成效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从而建立和健全特色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

4)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原则。进入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一般具有较为优良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也较高。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设备、图书资料配备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应在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如学分制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学生学业和创业指导等)等软环境建设上投注更多的精力,以全面提高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及示范效应,为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科学构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与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专业要做优做特,还必须在保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形成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要有相应的特色,包括一定的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等特色。

2)高水平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学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并着力解决好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教学基层组织不够健全、教师单兵作战等问题,努力构建以课程组或学科小组等组织形式为基础,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另外,要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

3)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要借助国家和省 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校本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并在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方面下工夫。特色精品教材和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教材建设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抓好相对较为薄弱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教材和双语教材建设则显得更为迫切。

4)拓展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制约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鉴于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校外基地在内的各种现有教学资源;其次是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解决好实验实习课时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计划以及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力度,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5)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尚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专业教学管理整齐划一,缺乏弹性,不利于特色专业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为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凸显特色就难免有不同于一般专业教学管理之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使其真正有权利保持专业的特色。

四、积极完善特色专业的评价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中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

特色专业的评价由学校内部评价和校外评价两大部分构成。学校内部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学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而校外评价则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等。目前高校办学的评价动力与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在上述内、外部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值得加以高度重视。

特色专业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特色专业的评价指标应和一般专业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别,比如对于定位为就业导向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就不一定要用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高低来衡量办学绩效。此外,评价指标还应考虑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质专业的差异性,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并制订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条件成熟时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点的建设情况和评价结果,以利于考生报考和督促学校努力提高特色专业办学水平。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原因,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进行动态监控,其中学校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对于发现的问题,监控部门或责任单位要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单位尽快加以纠正,必要时可实行滚动建设和淘汰制度。

(本文第一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4


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王平祥  陈晓琳

2001年下半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标志着高等教育拉开了由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的序幕。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专业内涵与质量成为建设重点。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一、品牌和特色专业内涵分析

品牌和特色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是把专业建设看做“产出”过程,其结果是在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品牌、特色是学校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基石,品牌和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培养出的人才本身具有独特性,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条件,是广泛受欢迎的专业。按质量工程要求,“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出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根据办学实际,笔者认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要围绕社会需求、结合经济建设、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依据专业所在高校的总体定位,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办出优势和特色,成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典范。

品牌、特色专业虽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专业,但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在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同类院校特别是本校办学实际和办学特点,体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首先,品牌和特色专业应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取得了一定专业建设成果;其次,品牌、特色专业应是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好,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先进,经费投入有保障;再次,品牌、特色专业能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带动建设,并在专业建设理念上有一定独特性,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新颖性,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知识与实践体系上有科学性,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有创新性。

二、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1.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品牌特色专业的影响力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地位与办学水平的象征,是大学竞争的焦点,更是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专业为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作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交叉的产物,其支撑的本科专业发展有着天然优势。凭借重点学科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起点高,容易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学科建设成果和优势转移为本科专业优势,为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奠定坚实基础。华中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重点大学,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作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所支撑的农学、园艺、动物科学专业在国内具有良好声誉,这些学科所承担的新世纪教学改革计划项目“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与实践”分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得益于其支撑学科的影响力,教研实践与成果直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为顺利建设农学、园艺、动物科学等国家特色专业夯实了基础。

2.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品牌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核心

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为培养优秀师资,我校实施“2512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能充分把握学科前沿,积淀丰厚的学术成果,因而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课堂教学内容有了良好基础。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这些教师有能力通过主干课程教学,达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学校有6个教育部和湖北省优秀科研团队,高职称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尤其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如园艺专业负责人罗正荣教授长期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园艺学》,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5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获国家精品教材。这些具有丰富科研背景的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将本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或自身科研成果提炼为课堂教学内容,或将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项目的重要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品牌与特色专业的教授大多数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率40%以上。

实践证明,专业建设责任人在本科品牌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的引导者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建设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专业责任人遴选,其职称、学历、教学实践与教研成果、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等要作为重要考核条件。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是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主编“十五”国家精品教材《基础生命科学》,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丰富阅历使他对本科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动向有深刻理解,对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十分重视。他领导专业建设团队经过不懈努力, 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学校生物类专业发展,“三生”专业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社会影响广泛。

3.人才培养方案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订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校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宽口径专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采取“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构架一个“宽、精、新”的知识体系。把“勤奋踏实、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要支点,将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遴选品牌专业的重要依据。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大体遵循着“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第一类课程是学生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不同专业差别甚微。第二类课程由于不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各不相同,专业特色差异很大,是体现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重点。第三类课程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品牌特色专业培养方案,要注重及时吸收、整合、提炼所依托学科的学术成果,洞察学科发展前沿与发展动向。同时,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及时修订并完善培养方案。要注重前瞻性和专业特色鲜明性的有机结合,将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建设成果体现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中,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服务。例如,农学国家特色专业,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通过作物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交叉,为培养厚基础的农科类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学校规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必修选修12个学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打通专业基础课,设置学科大类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做到“术业有专攻”,实现个性化培养;校内相关学科领域专教授开设前沿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在现代化、国际化视野下发展自我。

4.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作为农业大学,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劣,关系到品牌特色专业社会认可度。我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方面,按照“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建设思路和“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目标,重点建设了24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物学、动物科学和化学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1年以来,投入8000余万元,建设了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工科等校内实习基地,使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立足在校内解决,时间和精力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注重依托科研基地高水平师资队伍、优越实验条件、精良实验设备和先进实验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科研基地所拥有的纵向科研项目和充足科研经费的优势。农科类品牌特色专业应借此实现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特色人才培养。我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6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9个国家级和6个部()级研发中心,上述重要研究基地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华中农业大学把研究基地纳入整个实验体系是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些实践环节使本科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熟练应用先进设备、提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促进了品牌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本科品牌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基础,品牌特色专业鼓励相应学科基地和示范中心开展“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从一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学科基地或示范中心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SRF)学术活动。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训练和熏陶,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

科学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质量保障。目前,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刚刚启动。省教育主管部门2003年组织品牌专业评选,制订了标准。高校应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整体目标,参考已有省级品牌专业评选标准,制定适合本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确定建设标准:(1)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市场定位、规划与目标、人才行业背景和产业背景,毕业生就业前景。要求加强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吸收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构建符合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新发展、新要求; (3)师资队伍结构与素养。包括教师专业背景与行业联系,要求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80%以上青年教师应有不少于三个月时间一线学习和实践经历,聘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或担任兼职教授等,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学队伍,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4)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实习课程、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课程等,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实习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大力支持和资助大学生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物化,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5)教学研究与科研实力(6)专业建设经费使用效应,确保经费投入,真正使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7)社会声誉等;(8)形成专业建设规范,发挥推广、示范与辐射作用等。

围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学院作为专业建设主体,对品牌和特色专业的认识程度、自身条件和积极性等直接影响建设质量。所以专业建设在采取“专业申报、专家评审、学校确认、学院建设、定期督察”方式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2)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 3)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管理;(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避免出现专业建设重立项轻建设,经费使用重审批轻监控等现象。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策划与精心设计,持之以恒地加强建设。高等学校应抓住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紧迫感,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确保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

 

 

 

上一条:2009年陕西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建议选题的通知
下一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文件【陕教高〔2009〕13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right © 2004- 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雁塔校区:陕西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路58号 
电话:029-83858040
邮编:710054
临潼校区: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陕鼓大道48号
邮编:710600